根據部分省份報量目錄,第三批國采品種約為56個通用名藥品,涉及64個品種、86個品規。而在7月21日,上海陽光醫藥采購網正式發布通知,對86個品規藥品開展相關基礎信息采集工作。不過,通知也指出,本次信息采集工作僅用于相關工作的摸排和研究,不作為藥品集中采購企業申報依據,具體申報企業資格及申報品種資格以采購文件規定為準。
信息采集內容
1.生產企業、藥品上市許可持有人、境外生產企業在中國大陸設立或指定并能承擔相應法律責任的代表機構或企業法人(包括企業名稱、統一社會信用代碼、聯系人、授權書等)。
2.符合藥品要求的證明材料(包括藥品注冊批件、補充注冊批件、說明書等)。
3.產能及原料藥自產說明等。
第三批國采漸近,從86個品規藥品名單來看,這些品種中過期專利藥(原研藥)價格相對較高,大部分品種競爭廠家不少于3家,這些品種已進入“淘汰賽”,如何合理報價?
原研藥參與競價
從理性報價角度來看,帶量采購的基本邏輯是以量換價,中標企業降低價格(同時降低費用)獲取銷量,獲得接近競爭性市場的行業利潤,若3~5家競爭,中標企業經濟利潤可以大于零,類似寡頭市場競爭;若5家以上,類似壟斷市場競爭,中標企業經濟利潤可能為零,但會計利潤可以大于零。
理論上,由于產品質量有一定優勢,原研藥企選擇較高報價,不僅符合醫保局價格預期,也滿足患者用藥需求,畢竟部分中高收入患者愿意購買較高價格的原研藥,醫保局僅按照中標價格支付,不增加醫保負擔,可以實現“多贏”。實踐表明,原研藥降價意愿不強,很重要的原因是原來市場價格較高,經營成本相對較高,一旦把價格降到最低,可能導致短期嚴重虧損。
事實表明,前兩批帶量采購降價效果較好,市場信號非常明顯,國家醫保局推動仿制藥替代原研藥的意志非常堅定,國家級和省級聯盟帶量采購成為常態。帶量采購前,原研藥與仿制藥在不同分組競價,原研藥獲得一定的價格保護,但在帶量采購政策下,原研藥要么選擇與過評仿制藥(省級帶量采購會選擇非過評仿制藥)同組競價,要么退出大部分公立醫療機構市場。若這些品種在企業銷售占比較小,或者不涉及本企業品種,帶量采購政策對其影響較小或者無影響。
據法伯科技&中國醫藥市場研究協會的聯合報告,有些外企前兩批帶量采購品種銷售額占企業國內總銷售額比例較大。一旦這些品種失標,意味著市場銷量大幅下降,外企將不得不考慮如何保住市場,參與帶量采購,并合理報價。
報價或低于可變成本
事實上,帶量采購政策是醫保局利用市場法則進行的一場行業凈化和升級運動,即利用低價格,讓一些成本較高、戰略不清晰、缺乏魄力的企業退出市場,這是一場更加公平的競賽。國內藥企大部分是仿制藥企業,之前依靠高促銷模式參與市場競爭,多數缺乏研發能力,甚至難以投入大量資金進行仿制藥一致性評價,一旦國家和省級層面全面實施帶量采購,這些企業將承受極大壓力。此時,正是原研藥企業開疆拓土的好機會。
因此,在第三批集采中,原研藥企業的理性報價策略是報出中標企業的最高價,既能中標,又符合優質優價,皆大歡喜。如何才能準確報價?
首先,準確測算參標企業的平均可變成本(和銷量有關的成本,平均可變成本=總可變成本/銷量),在計算平均可變成本時,一定要考慮其規模效益時的平均可變成本,而不是當下的平均可變成本;
其次,將所有企業按照平均可變成本高低排序,按照中標企業數量,確定第一名企業平均可變成本;
最后,理性報價只需比第一名企業平均可變成本稍低?但不高于第二名,則必然中標還能實現利潤最大化。短期來看,第一名企業的理性選擇是按照平均可變成本報價,若低于平均可變成本,邊際收益為負值,即“賣一件虧一件”,何況2~3年都不賺錢。
然而,原研藥企即使平均可變成本最高,也可以報出低于平均可變成本的價格,即利用其他創新藥利潤彌補中標品種的價格虧損。成功中標,并擊垮同組仿制藥企業。若是獲得兩輪成功競標,贏得4~6年采購周期銷售機會,很多缺乏創新藥的國內仿制藥企業難以承受這么長時間的利潤虧損,必然退出市場。此后,市場競品減少,競爭對手可能減少到2~3家,此時,由于規模效應和政府考慮保障市場供給,產品成本更低,價格更高,利潤回歸理性。
誰更能忍受降價痛苦
按照以上邏輯,當前原研藥零售價格與仿制藥相差不大的產品更具有競爭力,即可以同比降價。此時,企業之間比拼的是:誰更能忍受降價的痛苦?按照第二批國采規則,第三批集采品種大概率要降價50%以上,當前原研藥價格/仿制藥平均價格>2的原研藥會更加“痛苦”;1<原研藥價格/仿制藥平均價格<2的原研藥比較“痛苦”;原研藥價格/仿制藥平均價格<1的原研藥相對不太“痛苦”。
如果按照第二批國采規則,入圍價格應達到仿制藥平均價格降幅50%,可以計算出原研藥入圍集采的價格降幅。如附表所示,在未來的帶量采購中,卡托普利片等16個品種的原研藥價格降幅遠遠高于仿制藥,“痛苦”指數較高;鹽酸坦索羅辛緩釋膠囊等17個品種價格降幅稍高于仿制藥,“痛苦”指數相對較低;左乙拉西坦口服液等8個品種的原研藥價格降幅與仿制藥一樣或更低,相對沒那么痛苦。
綜上所述,帶量采購是一場激烈的價格廝殺,輸贏可能就在一念之間。長期來看,原研藥應致力于企業內部精細管理,降低產品成本,積極研發新藥,靠“兩條腿”走路,才能在帶量采購中獲勝。當然,實踐操作中還要看原研藥企業的戰略決策機制和執行力。事實上,帶量采購更像是一種戰略決策力的競爭。
86個信息采集藥品